|
江南果菜指数:华南价格“风向标”在旧有果蔬市场体系里,一个新疆哈密瓜运到广东最快要4天,4天后市场价格又是另一番气候。彼时,市场农产品经销商主要通过电话的方式,向产地市场搜集价格信息,再根据经验进行成本核算进行最终定价。 这样的定价方式需要耗费数日,定价存在不确定性。加上果蔬种植分布全国各地,农业种植户难以掌握市场情况,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市场失灵。一旦虚假信息蔓延,农户依照错误的价格进行生产决策,就会导致市场供需紊乱,让农户损失惨重。 创建于1994年的江南果蔬批发市场(以下简称“江南市场”),前身为“广州石井江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”,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首屈一指、最具影响力的果蔬批发市场。2010年,依托于江南市场的“广州江南果菜价格指数”正式上线,同年进驻央视财经频道,定期向外界发布果蔬价格信息。 作为全国首创的果蔬类价格指数,它打通了经销商与农业生产者的信息沟通环节,成为采购商了解农产品价格行情的渠道,让农民的议价能力大大提高。价格透明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商业欺诈行为,减少了生产者与销售者间因信息不畅而发生的矛盾。 为打通价格指数影响力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江南市场将重点打造“中央大厨房”——集交易、仓储、冷链、加工、包装、流通等功能于一体的厨房餐桌产品的综合物流平台,打造华南地区农产品的总部经济。 江南果蔬批发市场及其发布的“广州江南果菜价格指数”,在打造农产品总部经济方面有何探索?“广州价格”如何在关乎民生的农产品交易领域发挥作用?“广州价格”指数系列观察第二期将走进大宗果蔬交易之江南果蔬批发市场,关注新常态下广州农产品经济的新发展。 国内首个果蔬批发价格指数 每逢中秋、元旦等传统节日,增槎路上的江南市场就挤得水泄不通。果蔬经销商进场、二道贩子进货、市民“疯狂”采购,巨量的交易在一进一出间悄然发生。 支撑这些交易或者说指导交易的,是位于市场叶菜区域的一处数据平台——“广州江南果菜价格指数”。这一指数在网络平台上呈现为如股票的走势曲线,而在市场里则是大宗蔬果的实时价格。 江南市场办公室副主任、经济师李磊回忆,起初,江南市场只是主营蔬菜的专业市场。进入新世纪后,为适应对蔬果日益增长的需求,江南市场率先全国实行全面升级改造。2002年7月1日,江南和越秀两个批发市场拆了围墙合并,成立国有与民营相结合的混合型经济实体。同年年底,公司开始对市场的硬件、软件设施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,历时近8年,总投资近十亿元。 改造后的江南市场占地40万平方米、日交易果蔬2000多万公斤,成为全国最大的果蔬物流中心。其间,为与国际接轨,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,江南市场遂于2003年底开始引进水果经营,并开辟专门的进口水果交易区。 李磊说,“广州江南果菜价格指数”以江南市场内销售的果菜产品价格为基础,由广东省物价局委托华南师范大学开发编制,2009年开始筹划,于2010年6月编制完成,同年价格指数上线。“这是国内首个果蔬批发价格指数,对于影响和引导相关市场价格走势、指导生产、促进流通和引导消费起到重要作用”。 该指数由综合指数、大类指数、中类指数、个体商品价格指数这四级价格指数和景气指数构成。根据江南市场的长期经营情况,市场选定了交易量较大、经营较稳定的108种蔬菜和45种水果(含进口水果和国产水果)作为代表品,每天就各个代表品对相应的经营户进行询问,从而确定当年各代表品的最高价、最低价和中间价及当天的交易量。 根据商品的价格、交易量信息及季节性变化特点等情况,市场将江南果蔬市场的商品分为水果和蔬菜两大类。其中,水果根据产地,分为进口水果和国产水果两个小类,各小类之下就是具体的水果品种。同样,在蔬菜大类之下,又分为茎根类、叶菜类、花菜类、果菜类和真菌类共五小类,各类之下是具体的蔬菜品种。 这些指数如何计算得出?李磊分析,先要计算水果、蔬菜的各具体商品品种的个体价格指数,用对应商品在报告期内的交易额作为权数,进行加权调和平均,计算出各类小类蔬菜和水果的小类价格指数。 如此类推,再用同样的方法,计算出水果大类价格指数和蔬菜大类价格指数,即“江南水果价格指数”及“江南蔬菜价格指数”。再由水果价格指数和蔬菜价格指数,计算出江南果蔬批发市场总价格指数,由此形成四级江南市场价格指数体系。指数发布周期为每日、每周、每月和每年。 “农民的议价能力大大提高” 江南市场每天客商云集、车水马龙,每天出入进口水果交易区的货运车辆达5000多车次,场面非常壮观。“市场的果菜交易数量巨大,促进全国农产品大流通。”一名市场负责人说道。 事实上,江南市场的蔬菜、水果品种多样,市场蔬菜产品辐射全国各大城市及港澳地区,水果辐射全国乃至全球主要城市。江南市场果蔬产品价格合理,而且交易量大,对华南地区果菜流通起到关键性作用,为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市民的菜篮子提供保障。 李磊说,每年低温多雨的“春淡”季节,以及台风、暴雨多发的“秋淡”季节,当本地蔬菜收成减少时,江南市场便要积极做好蔬菜调运工作,主动配合政府做好蔬菜供应,确保市民的生活需求。 受气候、地质等因素影响,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果蔬供应经常出现季节性失调。江南市场则通过“南菜北运、北菜南运工程”有效地调节了果蔬的市场需求和平抑果蔬价格,对保持物价及市民生活水平的稳定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。 不过,江南市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表象的交易和供应,而是其后台的价格指数。“(指数)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,对供应链而言至关重要。”李磊说,信息不对称,是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,对于农产品交易来说就更加明显。 李磊解释说,由于果蔬种植分布在全国各地,农业种植户难以掌握市场的情况,而市场的交易者很难掌握各地农产品种植信息。价格指数平台通过公开的市场价格信息披露制度,为生产者、消费者提供权威、全面的价格信息。同时引导传媒的正确导向,阻止了虚假信息的蔓延。 他打了个比方,以新疆哈密瓜为例,在旧有体系里,农民基本不知市场信息,而经销商因物流等时间差也不一定能摸准价格。“从新疆运到广东最快要4天,这4天里,哈密瓜价格可能发生起伏,可能4天到达后,市场又是另一种气候”。 记者了解到,在“广州江南果菜价格指数”未公布之前,市场农产品经销商主要通过打电话的方式,向几个基础产地市场搜集价格信息,然后再根据经验进行成本核算,最终进行定价。 这样的定价方式效率较低,一般前后需耗费数日,且定出的价格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。如今,价格指数还在央视等权威媒体进行发布。有了价格指数的指引,双方可以按照近几日公布的价格为标杆,进行公平定价。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风险,也有利于增强交易双方的信任。“实质上,农民的议价能力大大提高,而且减少了生产者与销售者间因信息不畅而发生的矛盾。”李磊说道。 江南市场发布价格指数不久后,还在省物价部门的指导下开通了“指数点评”栏目。公司安排了专人每周发布江南果菜指数点评,对市场果菜产品的价格及供求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及预测。准确、及时的行业市场分析为场内客商提供了决策依据,使客商能够快速作出反应,适时调整产品的进仓及仓储数量,从而降低经营风险。 李磊说,价格及指数信息公开,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商业欺诈行为,可引导公众的价格预期,成为采购商了解农产品价格行情的渠道,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,从而引导行业组织和消费者的行为。 同时,该功能还可以帮政府主管部门及时准确了解、掌握市场动态,预测经济运行状况,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客观依据。此外,还能够为宏观经济提供预警,促进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更好更健康地发展。“而在全国来看,这样的公众价格是广州首创,连北京的大型蔬果市场都没有,对果蔬流通有一定借鉴意义”。李磊说。 价格指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,避免了菜价的大起大落,然而,在目前的状况下,它还存在一定的短板。 李磊坦言,一方面,原始交易价格数据来源不够现代化。受制于当前农批市场的流通体制和税费影响,目前江南市场主要以买卖双方面对面的议价交易为主,业内称为“对手交易”,而价格信息来源则主要以人工问询为主,因此价格精准性还存在一定偏差。另一方面,价格指数对生产和批发环节的影响明显,可成为上游生产和批发环节的价格参考,但对下游零售环节的指导性不强。最明显的是,在批发市场的环节中,即便菜价下降一半,市民也未必感受得到。 记者了解到,在江南市场,只有叶菜区域开始了电子结算,全过程都在电子交易平台进行,付费则是通过银行卡刷卡交易。但其他的蔬果还是沿用传统的交易模式,依靠问询的方法集合价格信息。电子结算的好处是,价格更为准确和公正,相关的数据录入更加真实、客观。但由于各种原因,电子结算要整体铺开仍需时间。 李磊认为,“最后一公里”是老大难问题,也是价格指数影响力提升的最大掣肘。如何将价格指数影响力渗透到终端环节,一直是业内思考的方向。 在他看来,可建立“批零”对接,减少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流通成本。在江南市场可尝试“农超”对接,直接从江南市场到超市或肉菜市场,减少果蔬流通的中间环节,令终端成本大大降低。不过,这一过程需要庞大的物流配送以及网络覆盖能力,成本不菲。 而从另一层面看,从江南市场出发,经过城市经销商、区域经销商、镇街贩子甚至某一社区的小批零,中间层层加码,多年来已形成相对紧密的合作机制,减少中间环节,必然触及各处经销商的利益,阻力重重。 从批发到零售,一个通过走量获利,一个则是提供单品,单品分摊的成本必然增高,供货商随时亏本。“批发涨1毛就能挣钱,零售涨1元反而要折本,就是这个道理。”李磊分析道。 江南市场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将锁定多功能流通,重点打造白云区江高镇“中央大厨房”——集交易、仓储、冷链、加工、包装、流通等功能于一体的厨房餐桌产品的综合物流平台。以专业市场为载体,与场内经销商和配送商共同打造华南地区农产品的总部经济。 在江南市场副总经理黎家健看来,广东目前拥有各类型市场6000多个,其中辐射全省、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大型专业性批发市场近900家,年交易额超过2600亿元。以前,价格信息不够透明,没有对外发布平台,广东的交易优势并没有进行整合,使得商家在商品价格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,被迫“高价买入,低价卖出”,在价格上没有话语权。 他坦言,价格指数令广东商品的影响力、竞争力和辐射力得以不断发展壮大,并为提升广东的价格话语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但要实现广州价格辐射全华南乃至全国,从区域标杆到全国风向标,仍是任重而道远。
江南市场副总经理黎家健:“指数可指导农业生产” 南方日报:江南果菜价格指数的核心价值是什么? 黎家健:首先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,还有一方面是指导农业生产。农民可以从价格指数看到市场的气候,例如前一年姜太多,导致今年减产,价格上涨至10多元一斤。可以预期,他们判断信息后,生姜产量有望提高。 南方日报:指数能否指导农产品价格? 黎家健:农产品价格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,首要的是自然因素,还有物流因素,所以农产品价格不是一个常态,而是变化当中。仅仅是指数本身对于价格的影响很有限。况且,终端价格经过层层加码,终端价格不一定能对应价格指数。 南方日报:目前,江南果菜价格指数能否提升到全国风向标的高度? 黎家健:要分开来看,水果类占比较大,辐射到全国,影响大一些;尤其是进口水果,占了全国80%,基本上覆盖了绝大部分大中城市。而蔬菜类主要影响供货商,虽然供货遍布全国,连西藏都触及,但主要影响还是在华南区域。提升影响力或者说是话语权,对于市场主体而言,是要把实体市场做扎实,把交易量做大,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,并且保障供应,为政府的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考量。 南方日报:江南果菜价格指数的影响力怎么体现出来? 黎家健:北京的大型果蔬市场有庞大的报价系统,但没有公开指数。这个指数是全国首创,定位合理,受行业认可的一个经济指标。值得留意的是,这个指数定期在央视财经频道播报,覆盖全国。而如发改,经贸、物价等制定政策的部门要了解行业信息,也是通过这个指数切入。从这一点来看,指数具备一定权威性,成为制定宏观政策的重要参考量。而这一点细节,对于国计民生还是有间接帮助作用。 (来源:南方日报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