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市场展示 >>市场展示 >> 国内同行业老大——一德路海味干果批发市场
详细内容

国内同行业老大——一德路海味干果批发市场

一德路以其行业规模之大,经营品种之多,当之无愧地占据国内海味干果批发市场之龙头老大地位。

    鲍参燕翅,有!芝麻绿豆,都有!广州人先于全国人品得品种繁多的山珍海味,全赖有条一德路———全国海味干果产品的最大集散地。其品种之多、规模之大,使一德路对国内多数海味干果价格拥有够分量的“话事权”。

    珠江边“三栏”(果栏、菜栏、鱼栏)变身金光闪闪的燕翅专柜,就是这条海味路,80年代曾使很多摆摊谋生的广州街坊一夜致富,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万元户。

    正传

    138年“菜栏”卖上“鲍参燕翅”

    “138年前,一德路紧贴着珠江边。”广州市海味干果行业商会秘书长伍惠汉掌握的资料显示,最早始于明清年间,这里被俗称“三栏”,即“果栏、菜栏、鱼栏”。

    清末民初便已成型,“那时多是前铺后仓,南来北往的货物都从珠江边上来。”当时,广州长堤一带珠江边都是码头,一德路因紧挨珠江,路上坐南向北的商铺,大多数都是前店后仓式的,船运货物到码头就进入后仓库,在商铺前面进行交易,通商主要途径是靠水路船运。因为“毗邻港、澳,是内陆城市进出货物的集散地。”一德路在海产品买卖中一直占尽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于是云集了众多商家在此发展,素来都是中国南大门的繁华商埠。

    解放后国家进行“公私合营”,市内商铺经营场地均由国营企业或集体企业接管经营,如市食品公司、市京果公司、市海产公司、市糖烟酒公司等,都分布在一德路、海珠南路一带。到计划经济年代,一德路已是全国闻名的海味干果(货)批发的集散地,但经营海味干果的主要有海产公司、京果公司、副食品公司、水产供销公司等几个单位,经营的品种只有鱿、章、地、墨、虾米、蚝、咸鱼、冬菇、云耳、黄花菜、木耳等百多个品种。

    改革开放后,个体经济发展,鲍、参、翅、肚、虫草、燕窝等高档消费品相继进入市场、且需求量渐渐供不应求。“当时,全国海味形成‘广州价格’,因为国内买不到名贵海味,我们说多少钱,便是多少,中间利润可达40%.”湖南商人李先生在一德路赚了第一桶金,如今已是亿万身家的内地富豪。80年代末,政府部门引导个体户入室经营,规范经营管理并投入大量资金,进行升级改造,1988年第一个室内市场“综合市场”建成后,一德路上陆续建有8间室内海味干果专业市场。

    历来海味干果街最难过的两关,“一是2003年非典时期,二是去年的金融危机。”商家杨先生表示,路上的商家都因“紧急套现”,特殊时期市场淘弱留强,广州这个生意场,再一次证明只有“适者生存”。现在,一德路已成全国最大的海味干果集散地。

    现场传真

    手推车声做伴,骑楼下和马路边,一德路便未停止过人来人往,伴随着浓烈的海盐味道,直到下午4时过后,店铺才陆续拉上铁闸。劳动路上的圣心大教堂未因干扰而皱眉,百多年来如母亲看待喧闹的孩儿,陪伴着这块“市井”之地成长,尽管它已100多岁。

    和白领一样早早上班,一德路海味干果店的老板们习惯于每天早晨八点半,便逐一开启卷闸门,把满满当当的货品挪到店门口,摊开码放整齐,插上标签。晚上六点,满街店铺才打烊完毕,随手推车哐啷哐啷的声音隐去,昏黄的光映照在安静的骑楼上,沿街此时,飘来阵阵饭香。

    百粤里尚见廿年前的“一德铺”

    楼上店,楼下铺。干货店“原德海”紧挨着通往内巷的百粤里,老板许先生搞不懂那些背着行囊的“鬼佬”,“点解次次行过呢度,都会拿起相机对着巷中照相,竖起拇指说英语。”后来才知,原来他们觉得这里“够广州”。

    生意中规中矩,在这条街上像许先生这样专营干货的、且留存着90年代模样的店铺几乎没有。如同20年前刚开铺的样子,只是品种多了一些,还是在那8盏射灯下,还是那些红豆、绿豆,花生、椰丝。

    2000年,一德路被定为特色商业街。在这条全国知名的海味干果街上,多数人都用矜贵的路边铺来卖名贵海味,他和太太却坚持用自己在1990年买下的一楼铺做这样的“微利”生意。“年纪大了,不望赚大钱,只是图份寄托。”所以他没有改变经营品种、没有花钱装修店铺,所以,人们还可从他店里找到一德的丝丝“旧情”。

    诚信名厨帮衬货价从不问

    香港电视节目上的名厨来了,8月20日下午2时,高荣新低调地出现在山海城内一家店里选鲍鱼。在一德路帮衬十年如一日,从小厨到名厨他只到一间店买鲍鱼,与老板早已相熟得无需问价议价。

    在批发市场做生意,熟客才是上帝。“梗系啦,喺呢度做生意,呃一个(客),就走一个(客)。”店主杨先生说,在一德路做海味干果都知道,要留得住客人,首要是讲诚信。

    来自东莞的杜姓两兄弟拎着几大包东西在海中市场内健步如飞,穿梭行进。一万元的现金,卷成一团,就塞在裤子口袋里。付款时,点好张数,递给店主,验钞机内刷刷扫尽,一笔生意几分钟即完成。两人精心准备的酒楼将于月底开张,主打菜式是“佛跳墙”,海参、鲍鱼、鱼翅、干贝等十八种原材料,都由他俩亲自开车一个钟到广州采购。

    “像鲍鱼、海参之类的产品,东莞的批发价每斤要比这边高出一百多块。”杜先生说,一德路的海货价格深受批发商青睐。

    造访搭“飞的”来的客人

    与沿街地铺不同,市场里的冷气似乎更利于名贵海味“生存”,只要新客从两米宽的巷道上向店铺里面投去一些视线,老板们就会热情招客。“要点什么?好靓的花菇!”“呢D参不错,提气醒神!”大小各异的鱼翅、海参,头数不一的鲍鱼、干贝,月牙状的燕窝,半透明的花胶,各类精品海味干果令人目不暇接。

    郑太一行七八人,站在一德路海之星批发零售市场的沿街档口前,挑选心水的货品。前一天刚从新加坡坐飞机到广州上下九的一处酒店落脚,歇了一晚,早晨就浩浩荡荡地出发,开始为期两天的购物之旅。

    依靠在网络上查到的一大叠资料,她们选择一德路,目标锁定花胶、雪蛤、人参这类适合女性美容养颜的海味。为避免言语不通造成误会,老板手持一个计算器,直接将价格输入。这种操作方式,“在面对众多外国客人的时候最方便。”

    如“一德”般容人乃粤人“生意”之道

    广州造城速度越快,在老城区生活过的人越是自私地希望,尽可能地保留些旧貌吧,可以给年岁渐长的自己,有更多怀旧的空间。

    一德路之于我,便是这样。我在一德路上出生,15年的时间在那道离一德路不到百米远的玉子巷里,完成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学生生涯。如今,当年的家已是天桥底,寻找童年的回忆,幸亏尚有“一德路”,于是,当年讨厌的海货味道,也变得弥足珍贵。

    当我还是稚齿韶年,总搞不太懂,为何路上的大人们会用一叠叠足以买到满屋“闪卡”的纸币换这些“老土”食物。但爸爸说,当年在这条“浓味”一德路,令广州那些家境不优越却愿意卖力奋斗的叔叔阿姨们一夜致富,“白手兴家做买卖,一德路养着很多个体户。”

    “大哥大”电话高调显摆在饭桌上,长堤大马路上的酒楼每晚霓虹灯闪耀,“大三元”、“胜记”、“广东酒家”的店员都一眼认得,一德路的个体户来了。那时在一德路上国营单位上班的爸爸有很多“个体户”朋友,我问他,“生意”是什么?他就带我到在一德路做买卖的朋友那里,什么是“生意”也就一目了然。

    也是在一德路,我第一次听到普通话在广州越来越被“重用”。在广州很少人会讲普通话的80年代,一德路上无论是海味干果、零食还是副食品的商人为和越来越多来广州办货的外地商人沟通,或刻意苦练、或渐渐学懂“煲冬瓜”。

    老城的一人一店,总能牵动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老广州的心思。但对一德路念念不忘的,还有那些在改革开放年代于这里致富的清贫人家。“我在一德路的故事,三天三夜也说不完。”一位湖南籍的叔辈早已是亿万身家,每次来广州,就喜欢到一德路寻找商机。

    20多年前,当年清贫的他带着土龟来“拜访”路上的商人,沟通办货回湖南卖,7岁的儿子放假时也来帮忙搬货,发家了,难忘在一德路上曾经“带挈”过他的生意伙伴。

    八、九十年代的一德路究竟令多少人白手兴家致富?恐怕从来没有人认真计算过。只知道去北方旅行的时候,遇到50来岁的人提及广州时眼中闪过艳羡的光彩。

    听说,一德路要在亚运前再一次“改造升级”。怎么改?同学家便是一间沿路干货老店,他最关心:“能不能保住老一德路的特色?”

    验明正身

    其品种之多,份额之大

    均为全国之冠

    ◎专业市场:9间

    ◎面积:25000平方米

    ◎场内经营户:约2000户

    ◎年交易额:达30亿,占全国海味干果交易量70%

    一德路之叫“一德”,传说是因为这里街道相当杂乱,清末重新规划,把相邻几条横街狭巷改作通衢,是名“一德”,取古语“一德立而百善从”之意。

    约1.15公里的一德路上,海味干果市场和玩具市场各占半壁江山。其中,山海城、海中宝等室内海味干果批发市场分别沿一德路分布,两个尽头处分别在“靖海路”、“和平路”交界处,零星的路边一楼店铺,却一直延伸到海珠路。

    从“章犹地墨”到“鲍参燕翅”,一德路行业规模之大,经营品种之多,现时是国内最大的海味干果批发集散地。经营海味干货的大型场所就有9间,面积达25000平方米,场内外经营店档约为2000户,经营的品种多达300多种,据不完全统计,年交易额达30亿,占全国海味干果交易量的70%.

    2000年,这里被定为广州市特色商业街。

    买手贴士

    海参干淡刺多

    国内多产地多品种的海参中,以辽参为最佳,辽参生长于辽东海域,行家介绍,该水域冻刺多,挑选海参有口诀为“干淡刺多”:干身、刺多、淡口,闻起有海水味为好。开口大小不影响参质。

    鲍鱼腰圆背厚

    所谓“干鲍、干鲍”,鲍鱼就是要够干才算好鲍鱼,国内鲍中又以辽鲍为好,挑选要分“腰圆背厚”:裙边厚身,中间“枕厚”的为较好,此外鲍鱼上有白色海盐多优于少,证明收过水分,溏心靓D.

    话说

    ◎1979年老广强哥一月致富

    “做呢行,咪睇我地个个表面风光,其实是有苦自己知。”早上8:30开门,5:30收铺,进入海味行业刚好30年,47岁的杨智强一直都在和海味干果打交道,无论是在摆摊卖干货的70年代,还是于店中卖鲍鱼海参的现在,他都在跟随“一德路时间”。

    习惯了在店中“坐镇”,杨智强从来未试过离开广州超过10天,“这行困身,因为客会跟人,要见你在店才放心买。”

    1979年,只有17岁的他拿出600元摆摊、档随人走,“当时未形成批发市场,都是周边街坊在帮衬,只有读不成书的人才去当个体户,家人路过都不想认我。”谁知辛苦经营使其一夜致富,在当年人均月薪约30多元的时候,他第一个月就已赚到数百元。

    一德路海味干果品种之多,为全国同类专业市场之冠。藏于密封罐的鲍鱼难掩尊贵,杨智强在山海城一楼20多平方米的店铺内,自1990年入室经营,每天早上,来自各地的客人一直不断,本地酒楼、国内各地海味店的熟客一买便是十来斤鲍鱼海参,极少有人与他讲价,“做熟客生意,全靠个信字!”

    “同样叫海参,都有好几十种名称,我都记唔住!”

    ◎2009年这里从不乏“生猛后生”

    90年代之前,在一德路做海味干果生意的个体户90%都是广州人,现在已多数是外地人。如今很多海味店的老板,以前都曾是上一代老板的学徒。“改朝换代”仍能扎根在一德路赚钱,“要肯搏,要辛苦!年轻的时候拖都拍少D.”

    早年的外地人来广州打工,打着打着变成老细,肯做肯搏,渐渐逼退了很多未够雄心壮志的老广老板们,一位广州老板说,当年广州人形容外地人为“烂做”,意为很拼命、“本地人做生意易满足,未能如外地人肯吃苦和进取”。

    时至今日,杨智强身边的同行好友中,亦有不少外地人,面对不断而来的竞争,他反而喜闻乐见。“不断有人互补,才能使市场进步。”

    杨智强认为,一德路这个市场体现着广州最本质的“包容之度”,不但容纳了全国最多种类的海味干果,也在吸引各地客人、容纳各方商人,“广州呢块地,善于容纳各方人,做生意亦是如此。”

    评估报告

    老城生意继承升级或有阵痛

    商户老板此行只适合“家族式”发展

    已发展138年的海味干果一条街,老板们对未来发展有多大期望?“海味干果这行有个现实的问题,只适合家族式发展,难以形成企业模式。”据知,路上从事这个行业的经营者,大多数都是家族式的个体经营,经营手法是比较传统的:看货买货,现货交易。

    杨智强解释,海味摆得久便会“蚀秤”(即挥发,重量减轻。)“只有做生意的人才理解,如果是企业式经营,什么都要标准化,随时少了一两半斤,怎么和公司交代?

    未来仔女是否接手生意?既不鼓励,也不反对,要看他们的意愿。此行辛苦,年轻人未必愿意。

    行业商会老城路窄,应货物分流

    伍惠汉认为,阻碍专业街发展的客观条件主要是交通、物流和消防安全。他认为,既要保持一德路专业市场,又必须对一德路重新规划。他建议应对入路大货车进行限时准入,长远之计,还应将现时的货流、物流分流出一德路,逐渐将大型仓储移到市外。

   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

        干果行业业内人士表示,海味干果行业有着特殊性。海产品类与农副产品类国家还没有统一标准。对此,商会已牵头发动商家实行公司运作,为建立行业标准做前期准备。

来源:南方都市报


技术支持: 炎汉建站 | 管理登录
seo seo